讀者左右媒體立場 商業周刊 第1097期 2008-12-01 撰文者:楊少強
如果我有天在水面上行走,報紙標題會是:『總統不會游泳!』」美國前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有次如此埋怨媒體只會唱衰他。同一件事在不同立場的傳媒報導下,往往呈現不同面貌,不過研究顯示,這種特定立場的傳媒,往往是讀者培養出來的。
過去認為讀者閱讀傳媒,是想獲得資訊,而「正確性」是讀者首要考量。但兩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家(Sendhil Mullainathan、Andrei Shleifer)的研究〈The Market for New〉,卻認為讀者接收訊息,並非只考量正確與否,不同信念的讀者,往往會各自選擇性的閱讀立場不同的傳媒訊息,以加強自己信念,而傳媒則基於「需求創造供給」,提供不同立場的報導。
例如,認為大企業執行長都是貪得無厭的讀者,可能就特別喜歡看這些公司高層醜聞的報導;敵視中國的讀者,可能就相信中國間諜在各地活動的新聞是真的。
早在一九三二年,心理學家巴特列(F. Bartlett)就發現,人們多只記得和自己信念一致的訊息,和自己信念不一致的訊息會被選擇性遺忘;之後也有研究發現「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崩潰的新聞,比其經濟成功的新聞傳布得更快。」這也許是多數讀者心中都有「第三世界國家經濟一敗塗地」的傳統印象,因此即使這些國家經濟有起色,也未能吸引讀者注意。
迎合讀者,相同訊息卻解讀各異
正因為讀者有這種傾向,因此傳媒就有可能「扭曲」(slant)部分報導來迎合讀者,所謂「扭曲」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只挑特定資訊來描述,學者提出兩個實例:某次美國政府公布失業率由六.一%升高到六.三%,不同傳媒卻出現兩種報導:一是「衰退近在眼前,失業率走高,經濟學家高伯瑞(John K. Galbraith)稱這是當局政策失敗的明證。」另一篇卻是「經濟露出曙光,失業率未大幅攀升,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柯恩(A. Cohen)稱經濟基本面良好。」
該研究認為,即使是傳媒產業仍是一個競爭市場,但若讀者群間有不同的信念,就會鼓勵傳媒迎合不同信念讀者的需要,進而提供特定立場的報導。
另外兩位經濟學家(Matthew Gentzkow、Jesse M. Shapiro)的實證研究〈What Drives Media Slant? Evidence from U.S. Daily Newspapers〉,也發現報紙發行量與其是否能迎合讀者的信念有關,他們發現美國偏袒共和黨的報紙,在共和黨居民占多數的地區發行量較高。
學者研究大型媒體企業;這些大企業旗下都有許多家傳媒,每家立場各自不同,結果發現讀者的政治傾向,對傳媒報導傾向的影響力達二○%,但企業主本身的政治傾向卻對其報導立場幾乎無影響。
不過對某些重大事件,有時傳媒也口徑一致的報導,以美國房地產市場來說,大約在二○○六年底時泡沫開始破裂,據資料庫搜尋系統Factiva統計全美前五十大報紙,早在二○○三年時,就有二百六十八篇報導談到房市泡沫,二○○四年增加到三百六十九篇,到二○○五年暴增到一千六百零八篇。
不過即使《華爾街日報》在二○○五年五月的民調顯示,有八一%讀者認為房市已泡沫化,但多數人還是認為「房市泡沫會繼續吹大,」最後那些相信房價會無限上漲者自然慘遭滅頂,這或許是讀者只接收傳媒特定立場訊息、拒絕接收房價已見頂資訊的後果,正如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的名言:「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想看的,沒人願意看到事實的全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