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攀岩與我-第二集

攀岩是如何讓人喜歡的呢?所有成為人的愛好的事物一定都有它對於那個人很獨特的一面,而攀岩獨特何在?
以運動來說,大多數人是這麼界定它的。籃球也是運動,自己一個也能打,但總是需要競爭,不免來場單打、三對三、全場,我也喜歡籃球,尤其是高中的時候,那時候打籃球是充滿熱情的,看著同學都很會打自己也開始加緊練習,黃俊銘的三分球很準,彈跳力又好;陳政智速度很快;薛乃寧...很高,哈哈哈,大概就是這樣,每次一起打球總是很能激發鬥志,用盡一切手段一定要贏過對手的那種精神讓大家很愛籃球。棒球是我小學到國中時期最愛的運動,棒球相對冷靜,有更多思考空間,更有其代表現的那種張力,那段時期,家裡的玻璃也被我和哥哥打破了不少片。眾多運動之中,免不了競爭,那是運動迷人的一面。
攀岩也有競爭,攀岩有攀岩比賽,但它特別的是,除了速度賽以外,同一時間是你自己一個在場上的(撇開確保者不論)。在攀爬的過程中,它不考驗你跳得多高,手的力量有多大,大部份的時間,你能成功攀登與否都在於頭腦,所以,我大概是個愚笨的人吧。每一個動作之前你一定有所停頓,停頓做什麼?思考,你在開始攀登之前做什麼?思考。這是一段很重要的自我對話時間,也是這運動如此迷人的原因。
每次,你卡在某個動作過不去,你反覆嘗試、反覆嘗試,這是在考驗你的耐心與意志,最近看見一個影片,相當撼動人心,相信每個攀岩的人一定很能體會這影片內的心情:

「The Story of Two Worlds low start V16」 from project_daihold on Vimeo.


失敗、觀察路線、改變策略、嘗試、失敗、觀察路線、改變策略、失敗、觀察路線、改變策略、失敗、觀察路線、改變策略、失敗、觀察路線、改變策略、失敗、觀察路線、改變策略、失敗、觀察路線、改變策略......

就是這樣的過程,最後會憤怒、沮喪。接下來又是一段沉澱、觀察路線、改變策略、嘗試,接下來振奮人心的成功可能就此出現了。成功的完成一條路線,可以比擬為贏得NBA總冠軍、贏得MLB世界大賽冠軍,但有一點實在是很特別,那就是成功conquer它的時候情緒的表達,通常是相當內斂的嘶吼與看起來很畸形的手部動作或小奔跑,實在不知道如何形容,總而言之,就是很彆扭與畸形的自我肯定。

在影片中,Dai在快要完成路線時掉下眼淚,那是多麼讓人敬佩的情緒,也充分表達出了他的決心,有幾個人有這樣的毅力呢?想要進步就得忍受孤獨,每次在電腦前看著高手完成一條又一條充滿難度的路線時,心中總是充滿希望,覺得...自己好像也跟著他們完成一條又一條V10以上的路線。看完之後馬上出發到抱石場,通常又是一陣摔呀摔的,摔個幾次,信心又會歸零,這大概也是可以進步的最佳轉淚點,這是最難跨過的一段時間,有百分之七十的我遇到這種時候就是躺在地上發呆,身體冷卻之後就收工回家,鮮少能繼續下去的,如果有,肯定是有人陪我一起爬,氣氛也稍微歡樂一點,那是督促自己的力量重要來源。


攀岩的過程是孤獨的,就算有人在你旁邊也是一樣,也許氣氛很歡樂,但當你遇到難題,最終問題還是回到你的心理,沒有人能了解你的難處在哪?就像沒人能了解你的苦衷一樣。這時候當然可以有人技術指導你,那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但請記住,千萬別在別人攀登時犯了以下錯誤:
『左邊左邊!右邊右邊!踩下面那個腳點!』


每個人都做過這樣的事,在攀岩場也很常聽到這種聲音不絕於耳,但這真是對攀岩者的一大干擾,如上所述,攀岩的過程是一段很自我的過程,就像沒有人在自慰的時候想被打擾一樣。最好的指導方式應該是等攀岩者下來了,在地面上一起討論,而不是在底下大聲地要他怎麼做下一個動作,那是不對的。也許他真的沒看見左邊有個腳點,那就是他該學習那段痛苦的時候,也許閱讀那條路線時不夠認真,那也不該讓它還在岩壁上時接受這樣「非自發性思考」的動作,換句話說,就算他因此過了那個難關,那一段過程對攀岩者來說,也是毫無意義的,就像爸媽花了三百萬買一台奧迪給沒工作的你,你真的能開它上路,但那是毫無意義的......


to be continued...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攀岩與我-第一集

接觸這項【運動】已經一年半左右,我相信每個有在攀岩的人(周末攀岩者、選手、愛好者)一定都被問過以下這個問題:『你為什麼會想要攀岩啊?』
我也被問過好多次,幾乎每一次答案都不一樣。為什麼呢?是我不清楚為什麼要攀岩嗎?不是的,說實在,最初純粹是覺得很酷,但總不能有人問你為什麼你竟然給了一個這麼遜的答案,於是乎,揣摩提問者的心態,大概也不想聽你解釋太多,通常都是回答「就好玩啊、無聊啊、沒事做啊」諸如此類。
從一開始懵懵懂懂地不知從何而起,於是上網搜尋攀岩課程,大概就只看到阿魯巴,而且網頁還傪著台北市攀岩運動協會,看起來就是該由此開始了。然後報名參加了兩天的訓練,兩天上完,對於攀岩還是很模糊的概念,就是學了top-rope與leading的技術(教我的人是小明教練)。如果你接觸攀岩一年時間以上,你肯定對攀岩的見解會從技術跳脫到心理層面,不諱言,一開始報名就是想知道攀岩運用的繩索、器材技術有何不同,如此才能qualified進入這項運動。
接下來我就沒再攀岩過了,直到隔年二月左右才又開始。陸陸續續報名學習天然岩場的攀岩器材使用技術,這時候才又對於攀岩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很可惜的,我幾乎再沒去天然岩場練習過攀岩,攀登能力當然也是爛到底。
當年的五月認識了Mandy Huang, 透過她認識了Zeno, 有一個很方便的岩場(approachable),這時才算是真正開始學習較為細膩的技術,我指的大部分是很Physical的方面。當時幾乎放假都會去TMU地下室的抱石場練習、玩樂。當然漸漸地,攀登能力有一點小小的提升,也就只是一點點。就在那一段抱石的日子過後,有機會再練習top-rope模式的攀登,這時才發現自己攀登能力真的有所提升,原來,每天在那摔來摔去是真的有用的,雖然很慢,但總是有用,這才意識到bouldering的練習對整體攀岩能力提升是很重要的。
再過些時日,稍微重新開始接觸lead climbing,我知道我這方面技術不好,於是總有很大的挫折。從在消防隊學習繩索技術的運用開始,我早就知道這種技術說穿了並不是多難多複雜,那為何做得好的人就真的不多呢?原因大概只有一個,就是練習不夠、專注度不夠、觀念不對。在接觸攀岩的2010年我參加了救助訓練,這個訓練讓我對於繩索技術的運用有一個概念,雖然現在對於技術細節也忘得差不多了,平常使用、練習的機會不多就會有如此下場,但至少,有個觀念在。
Lead climbing, 在攀登過程中需要將繩掛上Quickdraw,如果你對於這個動作不熟稔,攀登過程中將會讓你很沮喪,fall的距離會特別長,恐懼感會特別大,信心會特別低,結果就是-爬不好。直到現在,練習的機會還是很少,所以這方面的攀登能力還是很弱。
攀岩乍看之下是一項需要極強體能與膽識的運動,乍看之下如此,事實上也是如此。但我想,喜歡這項運動的人,都不是因此愛上攀岩的。

to be continued....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Boilover and Spillover(Slopover)

油槽(crude oil tank)火災發生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因為雷擊, 如果火勢還沒擴大,僅在浮頂封圈燃燒,這時油槽設置的固定式泡沫滅火設備可能還可以發揮功效達成滅火的目的;一旦火災發展成全面饒燒(full surface fire)則沒什麼太大作用了(泡沫放射速率定要大過燃燒速度才可能將液面覆蓋),較大型的油槽火災最後都會使槽壁軟化,整體燃燒方告結束,由此可見被動式防火設計(如防液堤Dyke)在儲油槽火災的重要性。
NFPA 11 對泡沫系統的設計有詳細的規範,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第四編也有。


Boilover與Spillover有什麼不同呢? 可以將之想成激烈程度的不同罷了。



Boilover的形成過程還沒有辦法做出很詳細的解釋,但大致上就是火災發生時重質層的油類因密度的關係下沉;輕質層的油類在燃燒表面持續進行燃燒,儲槽壁板(比例很小)及下沉的重質層油類則帶著向下的熱波(heat wave)始熱量往油槽底部的水墊層(encapsulated water)傳遞,熱波向下傳遞的速度大約是30~40公分每小時,水在攝氏100度時蒸發的體積膨脹率大約是1700倍,但隨著溫度越高,膨脹比率也會提升至2000~2300倍左右。這樣的氣泡往油槽頂部膨脹越來越大在燃燒表面噴出,並與可燃性蒸氣、液體混和噴向四周,其噴射的範圍大約是儲槽直徑的6~10倍,造成火災的蔓延。


Spillover(Slopover)就是此過程較和緩(較低壓力)地發生,使水蒸氣可以透過洩氣孔(vent內浮頂或椎頂式)較平衡地釋放(well ventilated)。這通常是初期滅火時由消防設備或消防人員噴灑的泡沫或水所造成的現象,這些水慢慢下沉遇到還未到達油槽底部的熱波(heat wave),即汽化,由於水量較少反應比較和緩,對週遭的危害也不大。


Frothover則是油中乳化水蒸發的現象,這過程又比Slopover更要和緩許多了。